文/《清华金融评论》孙世选
中国人民银行5月10日宣布,决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这是中国央行在2015年第二次降息和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此前中国央行在2月底宣布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进一步降息,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实际利率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为继续适当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间。
此次降息的同时进一步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除存款外的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显著提升,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利率定价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逐步健全。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顺利推出,以及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加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趋于下行,实际上已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
笔者计算,以1年期定期存款为例,降息后基准利率为2.25%,如果金融机构用足基准利率1.5倍的上限,则1年期存款利率最高可升至3.375%。此次降息前,1年期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为2.5%,如果利率按当时的规定最高上浮30%,则为3.25%。也就是说,降息后理论上的存款利率上限甚至高于降息前的水平。
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这次将存款利率上限直接从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到1.5倍,其主要考量是防止“诱导性上浮”。换句话说,如果仅仅将上限扩大到1.4倍,一些自主定价能力有限的银行的存款定价就可能被“诱导”到这个上限,对本来已经形成的融资成本下行的趋势产生不利的影响。将上限直接调到1.5倍,拉开上限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距离,更有可能降低一些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冲动。
马骏估计,由于当前流动性充裕,通胀率和市场利率都趋于下行,大部分金融机构不会用足这个1.5倍的上限。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不仅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央行将继续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同时,进一步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此外,央行还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发挥好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行业自律作用,按照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原则,对利率定价较好的金融机构继续优先赋予更多市场定价权和产品创新权;对存款利率超出合理水平、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加以自律约束。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不断拓宽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和宏观调控有效性。
此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5月8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我国的贷款利率是放开的,就剩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下一步都会逐渐放开,利率市场化是趋势,也是深化市场改革的必然措施。
谈到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对银行的影响时,周慕冰表示,“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存款、贷款利率放开以后,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银行在进行资产和负债的配置时,自主权更大,可以进一步根据市场的需求、市场变化状况来决定自己的经营决策。这样的话,那些风险管控好、经营比较好的银行盈利的空间更大,对老百姓提供的服务也会更优质。但是忧的是,有一部分银行,特别是在农村的一些小银行,可能不能很快适应市场的需求,压力会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