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金融评论》孙世选
中国2015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同比升幅降至1%以下,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通缩压力加大,中国可能需要采取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放松货币政策,为经济的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国家统计局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1月CPI同比上升0.8%,环比上升0.3%;2015年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3%,环比下降1.1%。
1月份CPI同比升幅比上月回落了0.7个百分点。统计局给出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气候因素致使鲜菜价格同比下降。二是春节错月因素。三是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降幅扩大。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大都已滑向通缩边缘。通缩(以及低通胀)会抬高实际利率水平,抑制消费和投资,损害债务人利益,此外,通缩是经济衰退的表现,与通胀相比,人们在心理上更为畏怖通缩。温和的通胀水平(大致2%)被认为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就中国而言,通胀率的持续下滑是经济增长放缓的体现,通胀率的持续下滑使得实际利率持续提升,加大了解决实体经济融资贵问题的难度。在传统的货币银行理论看来,中国央行应当放松货币政策,采取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应对。市场上对于央行降息降准的呼声再起。
但是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药。在中国目前面临的“利率双轨制”下,降息会加剧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的产能过剩,而那些无法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得足额融资的中小企业照样在融资上举步维艰。因此,中国经济需要的是结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为经济的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