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以“坚定信心,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吸引国内外广泛关注。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当前我国已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支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前置条件,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本次大会特别邀请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铭山,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全球生态合作本部总经理董波,围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本场大会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助理贺裴菲担任主持人。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围绕“创新机制推动农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落地”进行了分享。
他认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落地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他分享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首先,农村金融有为可为。他分享了8年脱贫攻坚的三组数据:一是财政支出,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总支出2.14亿元,占比约16%;二是企业投资,包括央企和民企共同投入1万亿元,占比约7%;而剩下的全部为金融支持,占到总资金的77%,其中又以银行的精准扶贫资金最多,达到9.2万亿元。可以认为,金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农村金融的“有为”。“可为”体现在哪里?王衍又以三组数据进行说明:其一是用于脱贫的小额信贷,投入9250亿元,惠及了2297万农户,而逾期率仅有0.5%;其二是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数据,从2015年到现在8年累积提供的担保超过1.08万亿元,但代偿率仅有1.4%,低于银行不良率;其三是农业保险,2007年至今,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达4700亿元,理赔3400亿元,赔付率达72%,保险公司仍有盈利。因此,农村金融不单单是有为,而且是可为的。
其次,要抓住农村金融问题的主要矛盾。要了解矛盾是什么,得先知道需求是什么。王衍先将农村金融的需求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需求,比如用于生产、消费和周转的小额资金需求;二是发展性需求,包括扩大再生产及产业链投资等涉及到的巨大的资金量的需求。具有发展性需求的大部分为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及中小农业企业等,这才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究其根本,矛盾在于抵押担保的缺乏。生物资产在政策上可以抵押,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抵押的难度较大。此外,一旦出现问题,风险处置也是个难题。农村的产权交易市场相对来说发展得不是那么充分,而且大多数是非标产品,交易起来有困难。
最后,王衍介绍了农村金融的解决路径,即通过创新机制来践行普惠金融。一是要激活金融服务机构的充分竞争,包括农商行和农信社、政策性银行和大型的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和产权交易市场等;二是需要财政政策的撬动,通过补助、补偿、贴息、奖补等方式,加强农业保险发展,加大担保公司建设;三是通过信息科技支持,将农业补贴数据、农业生产经营的数据,以及主体的身份等数据提供给金融机构来进行信用评估。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分享了他对乡村振兴领域“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一些思考。
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这一题目,他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是通过金融支持实现农业科技的自强自立,另一方面依托“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来实现金融本身的供给能力和提升。
曾学文指出,产业是农村科技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要发展产业,一是要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二是要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桥梁作用。纵观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强国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是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成果广泛应用,同时也得益于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中国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探索特色的涉农产业良性循环模式。他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总结出了三点经验:一是构建了多元化的涉农科技融资体系;二是健全涉农科技金融风险的分担机制;三是实现涉农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信息共享。而在中国特色的探索经验上,曾学文分享了如何通过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这主要是通过完善财政引导机制、开展信贷创新和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来实现的。总的来看,国内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堵点。比如金融工具在总量上、结构上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金融连接科技主体与市场主体的作用还需要增强,涉农产品的创新需要进一步丰富等。
曾学文表示,下一步畅通涉农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充分考虑当前乡村振兴的阶段、特点和任务,突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聚焦解决涉农金融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涉农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他具体给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完善涉农领域“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对涉农科技细分行业的研究;三是构建适应涉农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融资体系;四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和数据驱动的作用;五是优化风险分担和风险防控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铭山围绕“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他简要梳理了乡村振兴的四个底层逻辑: 一是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粮食安全属于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依然把粮食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底线任务;二是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相对贫困仍旧存在,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来提升农村人群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三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成为增加有效需求的重要领域; 四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从投融资的风险看,底层逻辑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投资面临较大的风险;二是农村低收入人群以人力资本为内核的发展能力较弱,使用和运用金融工具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三是农村大量的投资缺口聚集于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其次,周铭山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简要阐释了乡村振兴投融资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政策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协同问题;二是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形成大量的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三是乡村振兴的项目包装策划实际上也存在产业和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周铭山总结了现在国内各个地方在乡村振兴投融资方面的五种主要的做法和模式:一是“政府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商贸企业+银行资金配套+农业经营主体”模式;二是“地方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多主体联结模式;三是“公司+村集体或农民合作社”模式;四是“公司+村集体或农民合作社”模式;五是“农村产权融资担保”模式。
最后,周铭山谈了对未来乡村振兴投融资工作的简要思考: 一是进一步厘清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村集体在乡村振兴资金投入领域的责任;二是降低城乡资金流动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围绕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有效引导和发展乡村需求;四是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项目包装策划水平,项目包装上“接二连三”,推进一产和工业、服务业衔接协调;五是监测乡村振兴债务风险,建立乡村债务风险防控机制。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全球生态合作本部总经理董波分享了用友网络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理解和思考。
董波先分享了用友网络在乡村振兴实践方面总结出来的三点心得:一是产业链延伸方面目前存在的挑战是农业产业链比较短,因此增产和增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农民的收入提高速度还不够快;二是新技术在农业场景的渗透还需要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也需要更多金融和普惠金融服务的支持;三是农业产业和新兴城镇化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融合,这需要借助龙头企业,进而反哺农民收入。
董波随后介绍了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上面临的三点挑战:一是农业加工方面的品牌效应不够强、品质不够高;二是土地、资产、科技力量、人才和商业模式这些支持要素的创新和覆盖不足;三是龙头企业尚未发挥针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针对上述的问题和挑战,董波分享了用友网络在这些领域的实践心得。他表示,和过去认知的数据孤岛存在企业和组织间不同,今天的数据是在产业链不同企业之间,以及社会级之间的流动。这就需要科技企业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全面性和安全性。用友网络已经和很多头部银行构建了联合方案,在贷前、贷中、贷后和企业实现有效互动,从而更好助力乡村企业的发展。具体的案例上,用友网络和相关机构搭建了数据平台,以反映业务发展的实时状态,例如农业监测、育种和加工等。此外,用友网络还在多省市搭建了农田综合监测监管和农村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将资本的利用情况、生产情况等数据进行综合呈现,有利于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决策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