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 论坛动态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6日 阅读量:

2023年5月20日-21日,以“坚定信心,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京成功召开。在论坛全体大会三“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环节,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围绕“创新机制推动农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落地”进行了分享。

图为王衍

王衍认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落地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他分享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农村金融有为可为。他从8年脱贫攻坚的三组数据出发:一是财政支出,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总支出2.14亿元,占比约16%;二是企业投资,包括央企和民企共同投入1万亿元,占比约7%;而剩下的全部为金融支持,占到总资金的77%,其中又以银行的精准扶贫资金最多,达到9.2万亿元。可以认为,金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农村金融的“有为”。“可为”体现在哪里?王衍又以三组数据进行说明:其一是用于脱贫的小额信贷,投入9250亿元,惠及了2297万农户,而逾期率仅有0.5%;其二是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数据,从2015年到现在8年累积提供的担保超过1.08万亿元,但代偿率仅有1.4%,低于银行不良率;其三是农业保险,2007年至今,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达4700亿元,理赔3400亿元,赔付率达72%,保险公司仍有盈利。因此,农村金融不单单是有为,而且是可为的。

其次,要抓住农村金融问题的主要矛盾。要了解矛盾是什么,得先知道需求是什么。王衍先将农村金融的需求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需求,比如用于生产、消费和周转的小额资金需求;二是发展性需求,包括扩大再生产及产业链投资等涉及到的巨大的资金量的需求。具有发展性需求的大部分为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及中小农业企业等,这才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究其根本,矛盾在于抵押担保的缺乏。生物资产在政策上可以抵押,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抵押的难度较大。此外,一旦出现问题,风险处置也是个难题。农村的产权交易市场相对来说发展得不是那么充分,而且大多数是非标产品,交易起来有困难。

最后,王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要通过创新机制来使普惠金融落地。

首先是激活供给主体的竞争。第一类是农商行和农信社,这是传统的农村金的供给的主要主体,虽然存在金融费用过高的问题,但深耕于农民社会;第二类是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它们可以提供成本更加低廉的资金;第三类是担保公司,可以为提供农业风险担保;第四是产权交易市场,如果可以广泛建立起产权交易市场,那么风险处置就有了保障

其次是财政政策的撬动。要让广大农民用得起金融服务。具体来说,要通过补助、补偿、贴息、奖补来投入到具体的应用中去,王衍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财政政策的重要性。第一个应用是农业保险,要知道目前我国拥有全球第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得益于财政补贴提供了80%的资金。第二个应用是农业担保,农业担保公司得到财政注资600多亿元,才得以提供1万多亿元的担保市场。第三个应用是信息科技。大型商业银行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得用户可以脱离物理网点的束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享受金融服务。此外,大数据为信用评级提供了评定基础。这些数据的开放使得农民享受到了无感授信、秒申秒贷,也使得银行的项目可以实现线上精准对接,线下快速撮合。

王衍在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的发言

感谢论坛关注乡村振兴的金融问题。这个也是我们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感谢论坛邀请我代表需求方,代表的是亿万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谈对普惠金融的一些看法。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这个题目是《创新机制推动农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落地》。接到这个邀请以后我在想,以什么样的角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把我们从需求侧的一些想法传递给大家呢?我当时想了这样一个题目,就是创新机制。而且,创新了什么样的机制?是一个落地的机制。为什么要说落地的机制?也就是说,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对农村的普惠金融,大家是有共识的,中央是有要求的。怎么样去落地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想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这样一个内容。这个题目下,我从三个维度跟大家交流我们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个观点是农村金融有为可为。这个大家有高度的共识,我从两个维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有为可为”。

第一个是一组数据,这一组数据来源于2021年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讲话中的一组数据,我进行了摘录。这里面的数据包括三个维度:第一, 财政支出;第二, 企业投资;第三,金融支持。我把金融支持放在最后,因为它的数量最大。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大会上报了一个账,就是8年的脱贫攻坚中,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投入,投入了巨量的资金资源。三个维度:

第一,财政支出大体上2.14万亿元,占比16%,这个包括了中央财政,包括了地方财政,也包括了东西协作过程中东部地区财政拿的钱。

第二,我们大量的央企,以及一些民企,向脱贫攻坚投入资金,这个资金投入大体上是1万亿元,占比7%。

第三,剩下的占到了3/4还多,也就是占77%的资金,是金融支持。金融在8年的脱贫攻坚中投入了10万亿元以上的资金,这里面包括了脱贫的小额信贷,包括了我们银行的精准扶贫资金,银行的精准扶贫资金占了绝大多数的资金,是9.2万亿元。

所以,大家从这个数据上能够看到,在脱贫攻坚这项工作中,金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也曾经测算,未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要多少的投资呢?粗略算了一下,在“十四五”期间如果完成中央要求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大体上需要48万亿元的投资,也就是需要48万亿元的资金去落地,而这48万亿元仍然是几个渠道,来源于政府、民间、金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起来每年用于农林水的投入大体上2.2万亿元,4年政府在这里面投入占约20%,剩下的80%左右要靠社会和金融共同来完成。所以,我们可以说,金融在我们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叫它支柱型的政策。

第二个,在“有为可为”里面,我想说的“可为”也是拿三组数据跟大家简单分享。

第一组数据,脱贫的小额信贷,8年的脱贫,再加上3年的巩固脱贫,迄今11年,小额信贷投入9250亿元,惠及了2297万农户,当然有一些农户是重复地享受这样的政策。但是,给大家汇报这里面一个可能超出大家预期的一个数据:我们的逾期率只有0.5%。这些贷款理论上是属于过去金融机构认为最差的客户,但是只有0.5%的逾期。

第二组数据,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2015年我们建立了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就是借给有困难、在银行融不到资的农户,包括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从2015年到现在8年累积提供的担保超过1.08万亿元,惠及的农户主要是新型经营主体,不是一般的农户。而在这8年中,我们的代偿率是多少呢?1.4%,这个1.4%应该是低于了银行的不良率。

第三组数据,过去都认为农业保险不可干,曾经我们从1952年干农业保险也是走了几次回头路走不成。从2007年开始推进中国的农业保险,一共在16年间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达4700亿元,理赔3400亿元,但是我们的赔付率达72%。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的费用,如果我们全打足了20%,再加上72%的赔付率,保险公司在这里面仍然有一定的盈利。这是在财险里面很少有的品种。

所以,从以上几个数据,大家可以说,农村金融不单单是有为,而且是可为的。

第二个维度,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农村金融的矛盾是什么。既然是又可为,又有为,为什么我们每天听到的还是农村金融贷款难、贷款贵?这样一个话题是一直存在的,甚至有的领导说它叫老大难问题。难不难?的确我们也觉得难。但是,究竟难在哪里?我们觉得要细分一下,根据我自己通过工作实践对农村金融的理解,这个农村金融的需求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需求,比如简单再生产,我们需要化肥、农药、种子,春天买的时候需要贷款,秋天收获了以后把贷款还掉。第二个是生活消费。这些是量大面广的农户需求,当然我们一些家庭农场合作社也需要这些基础性的需求。这些需求更多的是什么?我理解是一种周转型的资金需求。我认为这样的基础性需求现在满足的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升级层次的需求是什么?是发展性需求。而这个我也认为,当前所谓的农村金融难,主要难在这里。发展性的需求里面,主要是包括了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时候靠自己的资本的原始积累,靠自己的滚雪球的壮大,相对来说也可以,但是周期会很强。第二个需要的是什么?是产业链投资,这里面更多地可能涉及合作社和一些农业企业,它不单单要搞种植业,还希望搞加工、营销这一端等等,这时候它的投资需求规模比较大,一定程度上靠简单的信用很难维持。

所以,我觉得,首先如果区分了两个层次的需求,再去理解农村金融的难题,或者它的主要矛盾,可能抓得更准。

农村金融的矛盾是什么?基于这样一个分析,我理解农村金融的矛盾主要应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第一是群体,我刚才说,一般的农户可能这个难题并不大,或者即使有点难题,通过邻里之间的简单拆借也能去解决。再不行,我们到时候到一些相对有一定的费用的、费用比较高的资金市场上也能拿到一些资金,但是周转比较短。所以,真正有困难的是新型经营主体,而新型经营主体里面主要就是家庭农场、合作社,特别是中小农业企业,再往大了,问题又不大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把群体可以锁定为它。

第二,它的矛盾的焦点在哪儿?第一个焦点是规模,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你能给我一个信用贷款,我需要发展,扩大再生产。第二个是期限上有矛盾,期限上他希望可能是一个长周期的,比如说,养猪企业希望进母猪,到最后出育肥猪,给我这样一个周期的贷款。但是,金融机构往往是说,什么时候把子猪抓进来,育肥猪出来,我给你这个周期的贷款,这时候他们就不满足贷款条件。第三是时效,这个很简单,农民不像我们一些企业投资的规划战略做得比较好,而往往是自己需要钱了马上就要找钱。最后一个是费用,这个一般说谁都希望费用低。

而难点在哪里呢?最大的问题就是抵押担保缺乏。经常说“家有钱财万贯,带毛都不算”,我们的生物资产理论上可以抵押,政策上也要求可以抵押,但是实际我们操作过程中抵押的难度比较大。农民的房子作为他自己的一个财产,也都不可以去抵押,虽然试点是可以的,但是试点落下去的难度很大。因为有一个实际问题,农民如果违约了怎么办?你能把他的房子收了吗?你可以收,收完你能卖出去吗?你只能在本村卖,你也卖不出去。所以,就意味着他的抵押担保是一个问题。再加上如果出险以后,风险处置也是个难题。农村的产权交易市场相对来说发展得不是那么充分,而且很多产品是非标的,这样的话,交易起来比较难。

前面两个问题给大家汇报完以后,实际上我们找到了它的症结,找到症结,那就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哪里?这就是我今天主要给大家汇报的。创新是一种机制,是一种落地的工作机制。如何去落地?再回到我前面理解的如何从两个层次去分析农村金融。

第一个层次,基础性金融的服务看什么呢?看人。像我们在座各位,其实打开我们的微信也好,或者支付宝也好,都给你一个信用,它根本不在意你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因为你这个人就具备这样的信用。所以,基础性信用更多的是看人,实际上背后的东西是信用。而发展性金融看什么呢?看事。我觉得这件事能不能支持你。如果再说的专业一点、学术一点,那我们就是发展性金融看的是项目,你这个项目是不是有投资回报,是不是有风险可控。

所以,我们也就找到了我们去解决金融的路径,即切入点,一个是看人,一个是看事,而事就是落实到我们的项目上。

这样的话,如何去看人,如何去看事?在我们的工作中,我自己工作的实践体会,有时候不是学术的一种观点,我觉得是三个关键点,或者叫“三驾马车”,也或者说三个维度的关系要互动:

第一个维度,源头在任何地方都要解决,你要有供给。而我们需要这个供给,我认为解决好农村金融的供给就是要靠服务供给的机构的充分竞争,也就是说,现在供给竞争仍然不是那么充分。

第二个维度,支点和杠杆。杠杆是什么呢?是政策的撬动。农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毕竟面临一个可能农民觉得门槛太高、金融机构觉得风险太大的问题。是不是风险大?不一定,但是你要培养这个市场靠什么呢?要靠财政撬动。

第三个维度,也是我们现在各个金融机构做的比较好的,就是信息科技。也就是以科技为支点,以政策为杠杆,我们去撬动整个农村的普惠金融的市场。

怎么撬动?我结合我们的实践汇报一下我们在撬动过程中理解如何去落地。这是在2021年的时候我们推出的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就是农民利用农业农村部背书的一个app或者程序提出其信贷需求,我们的担保公司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把信贷需求获取了以后给他提供担保,然后我们的合作银行在担保公司的担保下给他直接放款,这是一个对农户的。后来我们发现这个路径相当不错,我们又扩展到了一些项目,就是一些农业企业也好,一些地方政府的大的投资项目也好,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直通,提出你的需求,我们去对接金融机构。

接下来结合前面我们说的三个维度,然后结合着我们这个实践探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如何理解从三个维度去创新普惠金融的落地机制。

第一个维度,我们要激活供给主体的竞争。这里面我们说围绕着主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农商行和农信社,这是传统的农村金的供给的主要主体,到现在为止它也仍然是主要主体,一度它达到的比例是80%以上。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它跟农民熟,它是一个熟人社会。但是问题是什么?前几年农村金融费用比较多,城市里面享受的可能是3%、4%的利率的时候,农民都要拿到10%的利率。所以,我们需要什么呢?我们需要政策性银行、大型的商业银行进入到农村来。有一段时间他们是离开了农村,但是现在他们都又回来了。回来他们的好处是什么呢?他们的资金量比较充足,资金的成本比较低。所以,这样的话,就整个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格局实现了比较大的一个变革。

左右两边,右边是担保公司。担保公司解决的是什么呢?有一部分人的确在银行那儿过不了关,但是担保公司懂农业,他知道可以向这样的一个产业提供风险的担保,而且加上政府注资的。所以,他可以提供担保,就是搭个桥梁,把风险外包了。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就是产权交易市场我们也要建,这样让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起来以后,让一部分的风险真正出了以后,它能在市场上交易出去,让专业的人去处置这样的风险。这样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把大的商业银行引入到农村金融市场里面,这是改变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格局的关键一招。而这几年这方面,无论我们的农行也好,工行也好,工农中交建几大商业银行,再加上邮储,在农村的渗透率是相当高。

第二个给大家说的维度是什么呢?政策撬动。靠什么样的政策撬动呢?基本的一个逻辑就是财政来撬动。财政的撬动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要通过政府一定程度上的支撑去打开农村金融市场,去给我们金融机构培育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大的一个市场,让农民用得起。我认为农村金融也是一个大数法则的问题,如果做一两户农民,做一两家企业,你的风险可能比较大,但是做到一定程度上,就像我最开始说的那三个数据,风险也是可控的,这是财政要撬动。

支持方式比较简单,可以是补助、补偿、贴息、奖补。

具体的典型的应用,我不说多,简单点有三个地方的应用:

第一个应用是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过去做不下去,但是从2007年开始我国的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但是大家一定要看到,这里面靠什么呢?财政补贴了80%。所以,这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法宝。但是,这个放到美国仍然也是这样的。

第二个应用是农业担保。农业担保公司财政注资了600多亿元,所以它才能提供1万多亿元的担保市场。所以,这个就是通过财政来撬动第二个维度。

第三个应用是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主要解决的地方,一是科技,让大型商业银行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可以脱离物理网点,下到农村去。这是过去想都不能想的。二是在这里面实际上依靠的是数据,大量的数据才能给它进行一个信用评定。这里数据主要是什么?比如农业补贴数据、农业生产经营的数据,以及主体的身份等数据,这是农业农村部现在全部开放提供给金融机构的。

所以,在这种场景下,我们的应用场景就是说,我们对农民来说是无感授信,浙江做到了无感授信,我们可以做到秒申秒贷,而对我们的项目来说,我们可以在线上实现精准对接,线下进行撮合。当然,这里面我们需要的应用场景,未来会逐步完善,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大数据的逐步丰富,以及靠着我们信用模型的逐步完善。

我们相信,在科技的支撑下,在金融机构的亲历支持下,农村普惠金融的星星之火未来一定可以成为燎原之势。而现在已经进入燎原的开始了。

谢谢大家!

(根据嘉宾发言内容整理,未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