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 嘉宾观点

(清华大学能源 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我想提议一种新的气候融资方法,就是把《巴黎协议》的6.2条款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中国已启动自愿减排市场,所以有可能把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绿色项目所产生的“碳信用”转移回中国。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多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据我们团队模型模拟,如果不采取碳减排行动,这是到21世纪末的时候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中国的GDP下降多达8%,;中国已经有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样的话对GDP的影响会小很多。气候变化对金融系统也有很大影响。

未来如果要把升温控制在2℃以下,对能源的投资大概需要2万亿~4万亿美元。如果要把升温限制在1.5℃以下,则需要投资2.4万亿-4.7万亿美元。这是《Nature Energy》上的权威文章的估计。

最近清华大学的研究指出,如果中国要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2025—2060年期间需要250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去碳”需要大量投资,中国如何实现“去碳”目标?碳定价是一个主要的促进气候融资的机制。中国的国家碳市场已经启动运行。碳市场能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我想提议一种新的气候融资方法,即把《巴黎协议》的6.2条款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联系起来。中国已启动自愿减排市场,所以有可能把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绿色投资绿色项目所产生的“碳信用”转移回中国。这种方法有多重效益。投资者可从销售碳信用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能更容易地获得技术和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此外中国也可用转移回国碳信用抵消碳排放,促进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目标的实现。我认为这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