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首届清华五道口金融论坛学术研讨会,暨“全球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管理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隆重举行。研讨会秉承本次论坛“聚焦中国与世界、改革与政策、学术与实践三大层面问题”的原则,重点关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新问题、新发现、新研究与新政策。包括中美著名宏观经济学者以及相关监管机构负责人在内的与会嘉宾分别就“全球性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发表了深度见解,并就相关政策制定进行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采取学术交流与政策研讨相结合的形式,由两个学术分会以及两个政策研讨分会组成。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周皓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并致开幕辞。
上午的第一场学术交流以“影子银行与有效的银行监管”为主题,三位美联储高级官员分别展示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纽约联储高级副总裁兼资本市场部主管Tobias Adrian首先介绍了美联储针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影子银行、资产价值和实体经济的金融稳定监管框架以及探索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的实证方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进一步从风险的价格、防患未然的政策制定以及监管摩擦三个角度对Adrain博士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Tobias Adrian
接着美联储联邦储备委员会研究与统计局副局长Sean D. Campbell展示了针对金融危机以后高质量流动性抵押品市场的需求变化。鉴于金融危机暴露出的流动性风险,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分别制订了更为严格的流动性标准,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的需求随之会有大幅增长。就这一话题,讨论嘉宾,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结构融资部董事总经理胡剑从1983年Diamond和Dybvig的论文出发,探讨了银行作为流动性提供者以及主要资本来源的角色,指出了在执行新的流动性标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认为债券市场可能有潜在的发展机会。

Sean D. Campbell
最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局部门主管Jason Wu讲解了自己的学术论文“从非连续频率的考核看对银行实施监管的作用”,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银行监管对银行表现的正向影响。随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助理教授孙博从文章的结果阐述、监管影响银行表现的其他可能的解释以及实证方法的改进三个角度对Wu博士的论文进行了评述。

Jason Wu
上午的学术分会结束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纽约联储高级副总裁兼资本市场部主管Tobias Adrian、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副部长Stijn Claessens、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副局长李文泓以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周皓作为主讲嘉宾参加了随后的政策研讨会。政策研讨分会以“银行监管与金融风险管理”为主题,四位演讲嘉宾分别代表中美监管机构、国际组织以及经济学家发表了各自对银行监管的看法,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下午学术分会的题目为“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市场改革与中国经济”。美国达拉斯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王健首先讲解了自己的论文“融资约束对外国直接投资与厂商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金融学副教授余剑峰评论了这篇论文,提出了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措施。接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张际介绍了自己的最新论文“美国货币政策及其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运用FAVAR模型从实证角度阐述了美国货币政策以及不确定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香港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红林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利率的决定:过去、现在和未来”,详细探讨了中国利率自由化的影响。

王健
本次研讨会的最后一个板块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主题政策研讨会。美联储原副主席Donald Kohn先生,美国达拉斯联储副行长Mark Wynne先生,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先生先后结合美国、中国形势与大家分享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的看法。

图为讨论现场,从左至右为王健、Donald KOHN、Mark WYNNE和金中夏
Kohn先生认为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全球资本流动尽管会给各个经济体带来更大的脆弱性,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还是会带来长期的稳定,利大于弊的。在全球资本流动更加自由的背景下,健康的经济体会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也是一种推动力促进经济体向良性发展。Kohn同时指出,在未来几年内,资本的流动仍会持续体现较大的波动性,这会为各国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制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难以避免的,各个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只能积极应对。
最后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周皓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本次学术论坛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在金融与宏观政策方面的学术交流有着突出的实践意义,未来会作为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的一部分坚持举办下去,为中国金融学界提供面向世界的交流平台。

周皓